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教授:早期肺癌有哪些治疗方式?
【摘要】治疗早期肺癌有何高招?早期肺癌术后如何复查随访?怎么有效降低早期肺癌复发率?11月15日晚间,国际知名肺癌专家、广东省肺癌研究所荣誉所长吴一龙教授做客腾讯医典直播,分享早期肺癌的权威知识,解读认识误区(本文整理自吴一龙教授视频直播,未经本人审核确认)。
【专家介绍—吴一龙教授】
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IASLC杰出科学奖获得者
2018-2020年临床医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020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 )主席
广东省人民医院(GDPH)终身主任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GLCI)名誉所长
广东省肺癌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癌症可怕,也不可怕
对普通民众而言,谈癌仍然色变。尤其是肺癌,更令人恐惧。
吴一龙教授表示,大概10年之前,他写过一段话,大意为癌症是可怕的,也是不可怕的。之所以可怕,是有些人惧怕生命终结,但是,癌症也能长期生存,凡是早期癌症,都有办法治愈。
什么叫做早期肺癌?吴一龙教授有一个形象比喻:癌细胞老老实实地呆在原来的地方,没有转移、没有扩散,没有跑到淋巴结、邻近血管血液,就算是早期肺癌。
那么,早期肺癌有什么症状吗?癌症是人体自身细胞转变而来,是一部分细胞学坏,不受控制地生长,早期肺癌几乎没有症状,一公分、两公分的肺癌,除非个别因位置靠近气管会有感觉,比如咳嗽,痰里带血,就要注意。
全球肺癌1/3来自中国:筛查有金标准
大概10年前,全世界做了一个研究,究竟哪一种手段可以发现早期肺癌。最后研究结果表明,有一种CT可以发现。其实,CT以前也有,但因为辐射问题,用于常规体检会对人体造成损伤。随着低剂量螺旋CT(LDCT)的出现,它对身体的损害在一定可控范围,最终在全球成为早期肺癌筛查金标准。
吴一龙教授透露,近5年以来,临床上有一个大变化。由于对于LDCT的重视,引发另一个问题,CT技术越来越先进,分辨率越来越高,发现的小结节也越来越多,令很多人产生恐惧心态。
好消息是,临床数据显示80%至90%的肺结节都是良性的。因此,当患者体检发现结节,就需要医生来做专业鉴别,确定哪些良性的,哪些是肺癌。
肺癌主要有四大类型:肺腺癌、肺鳞癌、大细胞肺癌,以及小细胞肺癌。其中,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占到60%左右。
有些人心存侥幸:自己整天吸烟,也没有患肺癌。吴一龙教授表示,腺癌可能跟吸烟没什么关系。但吸烟更容易得肺癌不容置疑,而且多是鳞状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这两种都是最难治的肺癌。
“全世界的肺癌病人,大约三分之一来自中国。今天,我们还拿不到确切证据,但是,东亚人、中国人身体里可能有一个薄弱环节,基因的因素,更容易得腺癌。”吴一龙教授分析道。
从整体来讲,目前肺癌的发病群体略有年轻化趋势。特别是腺癌,确实呈现出年轻化。对于高危人群,比如吸烟者、直属亲属有患肺癌者,以前是推荐45岁后做早期筛查;现在,40岁以上就建议开始筛查。
微创手术—早期肺癌治疗最佳选择
近年来,微创手术发展迅速。对于早期肺癌的治疗,最简单的办法,也是唯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做手术彻底治愈。
过去,大家听到手术很可怕,创伤很大,胸部手术可能弄断掉一根肋骨…2-3周才能出院。但是,今天微创手术只要打一个2-3厘米的孔,就可以完成一个漂亮的手术。患者当天晚上,就可以下床活动,快则2-3天就可以出院。而且,年龄也并不是衡量做不做手术的主要标志。对老龄患者来说,微创手术也非常安全。
当然,确实有一部分患者不适合做手术,比如老烟民,或者肺功能很差,走几步路都气喘吁吁,就可以选择电疗、放射治疗。吴一龙教授强调,一般情况下,不太主张相对保守的办法,确诊肺癌就要治愈它,干净利索的办法,首选就是微创手术,而不是看一看、观察观察。
此次直播中,吴一龙教授像往常一样,仍然不主张通过血液标志物筛查肺癌,因为数据显示其特异性非常糟糕。
治疗并非越多越好
早期肺癌的治疗方案取决于分期。可手术治疗的肺癌和早期肺癌,也是两个概念。早期肺癌通常指Ⅰ期、Ⅱ期,可能有些Ⅱ期、Ⅲ期也仍然具备做手术的条件。
有些患者手术之后,但因病情严重,在过去25年来,通常手段就是化疗,全身治疗,大概用到4个周期,问题是有较大副作用恶心、呕吐、掉头发,令患者恐惧。但是,一般而言,做化疗就会有比较好的缓解。
但是,吴一龙教授也再次强调,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做化疗。早期肺癌尽量最早以微创手术,以伤害最小的办法来治疗,不需要做化疗。
对于一些坚决抗拒做手术的患者,像电疗、放射治疗,在最近20年都发展很快,放射线束越来越准确,基本不会伤害其他器官。
当然,有些患者心想:叠加多种治疗手段会不会更好呢?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认知误区。治疗并非越多越好,药并不是越多越好,治疗手段并不是都要用上,现代医学可以告诉患者什么是合适的,要相信医生专业的治疗方案。”吴一龙教授语重心长的表示。
正确认识“治愈”
能不能治愈?什么叫做治愈?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关于治愈,主要有两个概念,一是指很少复发,不会再得肺癌;也有学术指标:5 年生存率或10年生存率。
“早期肺癌病人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97%。有些患者就疑惑了,是不是代表自己只能活5年?其实,这个指标只是表示有97%的机率活过5年,这已经和正常人群差不多。5年之后,再复发的机率也很低。”吴一龙教授解释道。
在手术之外,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革命性地突破了肺癌治疗思维,令不同病情的患者有了更合适的选择。如果肺癌患者出现了相应的基因改变,可选择相应的靶向药物,因为是针对基因突变的精准治疗,就好像精准打靶,故称之为靶向治疗。
但是,值得重视的是,吴一龙教授强调,早期肺癌不需要靶向治疗这个手段,而且,实际上治疗效果不如微创手术。手术治疗,往往是根除病灶,而药物治疗只是抑制。因此,早期肺癌一定要做手术。
早期肺癌是不是真的可以治愈?吴一龙教授表示:“我反复强调,早期肺癌是可以治愈的。”
早期肺癌的复发问题
肺癌的复发、转移的机率,与分期有着密切关系的。数据显示:Ⅰ期肺癌大概只有20%会复发转移,Ⅱ期复发率达到60%,Ⅲ期病人在2年内复发的机率达到75%。早期肺癌病人,通常说的就是Ⅰa、Ⅰb,特别是Ⅰa,其复发机率则少于5%。
吴一龙教授表示:“今天,我们的研究非常清晰,Ⅰ期病人手术之后,不需要做任何其他治疗。但是,需要随访观察,国际上是半年一次,国内是3个月筛查一次,持续2年,再之后半年1次。复查时,医生会询问患者有什么症状,查体,做胸部CT,一般也不要求全身检查。一旦有蛛丝马迹,就要及时干预。”
值得注意的是,化疗对提高中晚期患者生存率的作用有限,医生、患者均不满意。最近这两年,医学界找到了好办法。
做完手术的肺癌患者,国际指南明确马上做检测,有一类是有基因突变,可以选择靶向治疗,复发率可以减少83%;另一类,没有基因突变,可以采取免疫治疗,复发率可以减少40%。
而且,吴一龙教授在直播中反复强调多次,一期患者不需要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只有二三期才需要。所谓辅助治疗,就是帮助的意思,帮助手术来减少复发,手术还是放在最前位的。
焦虑的病人要看心理医生
在当晚的直播中,吴一龙教授分享一个广州医疗系统的案例:当年,有一位患者确诊乳腺癌,仅仅7天之后就去世了。过度恐惧、过度为疾病所困扰,人体免疫系统免疫力可能降低到极低,这就是一个心态影响癌症进程的极端例子。
吴一龙教授表示,良好的心态在肿瘤治疗过程中,绝对是很重要的。现在采取的治疗措施,就是朝着治愈方向走的。患者首先要放心、有信心,避免过度治疗,这对身体是不好的。如果患者还没到60岁,没退休,建议患者做完手术就赶快回去上班;如果退休了,就去旅游,看看外面的美好世界,二者都有利于恢复。
也许有些患者会讲:吴教授,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对于这些想不开的患者,吴一龙教授就建议找心理医生,甚至吃抗焦虑、抑郁的药,都是可以的。
【网友问题摘选】
问题1--网友:42岁,无吸烟喝酒史,无家族史,体检发现肺尖部有一个4-5MM的磨玻璃结节 ,结节内似有分叶,复查一年无变化,请问需要不需要处理?
吴一龙教授:因为LDCT推广之后,会发现很多这样的小结节,因为90%都是良性的,不需要处理,但是,要定期观察,一有蛛丝马迹马上处理。一年没有变化,建议可以再看看。
问题2--网友:父亲鳞癌左肺下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无转移,分期是Ⅱ-Ⅲ,白紫奈达铂三化结束,明天四化疗结束,求后续治疗方案建议?如何处长存率?
吴一龙教授:这是一个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二三期的肺癌是需要做化疗的,之后有两种治疗方案,磷癌可以考虑做免疫治疗,可以取得好的效果,但是免疫治疗在国内还没有被批准。
问题3—网友:术后出现转移,也进行了放疗,又出现一处大腿疼痛,请问是不是转移复发?
吴一龙教授:这种情况建议马上去做检查,骨扫描或者CT,以确定是否已经转移复发。
【吴一龙教授 出诊时间】
通常为周三上午 东川特约专家门诊 406-2
具体出诊情况以当天实际出诊公布信息为准。
【专家简介】
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外科学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临床肿瘤协作中心(CSCO)候任主任委员、肺癌专业委员会(CSLC)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吴一龙教授多次应邀在国内外讲学和担任国际会议的主席,获聘国内多家研究机构的名誉所长、顾问或教授。是国际上有影响的肺癌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从1997年至今,已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20名。
【突出贡献】
•在国内首次提出单病种首席专家制,在肺癌的综合治疗上有很深的造诣,是国内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国内肺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研究与实践的第一人,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是国内最早引进、推广和发展循证肿瘤学的主要学者之一。出版第一部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学术专著《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理论与实践》,创办了国内第一本主要介绍肿瘤循证医学内容的《循证医学》杂志。
•国内肺癌临床研究推向国际化的主要带头人之一,是国际肺癌分期委员会中唯一来自中国的委员。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肺癌临床在国际肿瘤学界的地位。
•创建了国内首家可应用于临床实践的EGFR检测中心,创建了华南区第一家“华南基因检测中心”,与广州市医保局合作实施全国首个肺癌靶向治疗个体化医保项目,成为广东省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标志之一。(转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网站)
·END ·
本文为三早网整理自吴一龙教授在腾讯医典的视频直播。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更正。
三早网 的愿景与使命,是把“早筛 早诊 早治”的理念与产品,带给每个人、每个家庭,构建抵抗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健康世界。
-
广东省人民医院陈纪言教授:让民众主动健康管理、预防疾病是未来最重要工作
陈纪言教授是我国最早掌握PCI技术的专家之一,是全国冠脉慢性闭塞病变领域著名的技术权威,曾在全国开展首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行慢性闭室冠脉介入治疗。陈纪言教授表示,医疗专家在拥有高超的治病本领的同时,还要做好面向公众的科普知识推广工作,让民众掌握主动参与健康管理、预防疾病,是未来最为重要的工作。
넶114 2022-01-29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傅剑华教授:每年新诊断食管癌1000多例,70%是晚期
食管癌早期筛查和检测,对于提高生存率非常关键。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单纯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仅为20.64%-34.00%。
넶314 2022-01-27 -
广东省人民医院沙卫红教授:心血管病风险因素影响结直肠癌发病率!
沙卫红教授的研究提示,肥胖、糖尿病、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可能也是结直肠癌的治病因素,对于有相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应注意加强对结直肠癌的筛查。
넶139 2022-01-26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敏山教授:建议肝癌高危人群半年一筛,其他人群每年一筛
肝癌高居我国癌症发病率第5位,死亡率第2位。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主任委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主任、肝癌单病种首席专家陈敏山教授特别提醒,早期肝癌5年生存率可高达60%-70%,因此一定要注意早诊早治,建议高危人群半年一筛,其他人群每年一筛。
넶201 2022-01-26 -
南医三院胡兆霆主任:健康体检进入“新概念、新服务”的新阶段
2022年1月,三早网专访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胡兆霆主任,从心血管专家到健康管理专家,他对专科医生与健管医生间的隔阂有着真切的亲身体会,而尖锐的体检无用论、卫生经济学适用场景、癌症早筛等,也是其正视和深思的“健康体检新概念、新服务”体系下的关键问题。
넶225 2022-01-25 -
深圳市人民医院吴伟晴主任:深耕肿瘤预防与风险梯度管理
吴伟晴主任领导下的深圳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业务规模、创新服务模式的探索,均堪称业内标杆。在肿瘤的早期筛查、风险梯度管理方面,也颇具特色,每周二上午,是吴伟晴主任在早癌筛查中心的固定出诊时间。
넶134 2021-12-30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冉炜教授:智慧健康管理荷尖初露,突破口在哪里?
2021年11月6日,第七届健康管理高峰论坛暨第三届慢性病管理大会在广州召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冉炜教授发表《健康管理的学科内涵与慢病管理技术新进展》的主旨演讲,重点分享了癌症早筛早诊、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监测与干预新技术,本文摘录自演讲内容。
넶209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