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龙浩教授:肺癌的早期发现与治疗模式革命


 

【摘要】中山大学肺癌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肺癌首席专家龙浩教授表示:“医院门诊治疗的肺癌病人中,有三分之二是晚期,只有三分之一还能手术治疗,而在这三分之一的病人当中,也只有三分之一能长期存活下来。”

 


 

【专家介绍——龙浩教授】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临床医学博士、肺癌外科首席专家。

职务:中山大学肺癌研究所所长、胸科副主任 

专业特长:微创胸外科、胸腔镜,胸壁重建。擅长肺癌,食道癌、乳腺癌的综合治疗。特别对肺转移瘤的外科治疗,基础与临床有深入研究。

 

今年的国际肺癌月,似乎比往年来得更为热闹。

 

健康类新媒体平台齐刷刷地上线精心策划的肺癌防治宣传。北上广的顶级肺癌专家,基层医院的医生,投入巨大的热情,以直播等方式科普肺癌的权威知识。

 

2001年世界肺癌联盟发起了一项全球性倡议,目的在于呼吁世界各国政府重视肺癌的预防,并且成功得到了广泛地响应。此后,每年的11月成为“国际肺癌关注月”,11月17日成为“世界肺癌日”。至今,恰好进入了第20个年头。

 

门诊肺癌病人中,只有三分之一能手术治疗

 

中山大学肺癌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肺癌首席专家龙浩教授表示:“医院门诊治疗的肺癌病人中,有三分之二是晚期,只有三分之一还能手术治疗,而在这三分之一的病人当中,也只有三分之一能长期存活下来。”

 

肺癌早期发病隐匿,一旦确诊多数已是晚期。只有通过早发现、早治疗,才有希望治愈。那么,如何才能发现早期肺癌?

 

龙浩教授表示,要想提早发现肺癌,千万不要依赖拍胸片。现在很多单位的体检,还是选择拍胸部X光片,可是要想筛查出早期肺癌,这种检查方式已经OUT,因为有三成的肺癌患者会漏诊!

 

龙浩教授举例说:“我们医院的几个职工,前一年拍胸片检查没问题,第二年就发现是肺癌晚期了。这不是肿瘤长得太凶猛,而是胸片在发现早期肺癌上面存在局限性。”

 

若通过胸片来筛查肺癌,很多早期病兆可能漏掉。如纵隔、膈肌等部位占了肺部面积的20%-30%,如果病兆靠近这些部位,胸片就无能为力了。另外,很多早期病兆呈像比较淡薄,辩别困难,一旦和肋骨叠加起来,在胸片上是看不清楚的。

 

未来几年,发病率上涨趋势无法避免

 

2020年12月,第十届广州肺癌论坛在广州举行。当时,龙浩教授在接受广东卫生在线采访时表示:“肺癌的发病往往会滞后10-20年,发病率在未来几年的上涨趋势是无法避免的。未来5-10年,我国肺癌患者或将突破100万。”

 

而且,临床发现,肺癌发病年龄正悄悄地“前移”。 龙浩教授表示:“年轻的时候,老师告诉我,40岁前是结核、40岁以后才考虑肺癌。目前以40岁为界限这个说法已经不准确了。近年来,临床上发现大量30多岁的肺癌患者,甚至20多岁,最小的肺癌患者年仅11岁。”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女性肺癌发病率显著增加。龙浩认为,这里面的影响因素可能有三个方面:一是女性吸烟人数增加;二是越来越多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精神压力相对增大;三是女性受厨房油烟影响较多。

 

对于吸烟,无论是一手烟还是二手烟,都会提高肺癌患病几率,而雾霾、大气污染也会增加肺癌患病几率。据我国早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国内的一些矿区,如云南锡矿、湖南雄黄矿区,职工和附近居民的肺癌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CT是肺癌筛查的主要手段

 

作为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相当部分的早期肺癌患者可以治愈,而到中晚期生存率就大打折扣。目前,业内认为低剂量螺旋CT,用于早期发现肺癌十分靠谱。

 

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公众号文章报道称,2013年12月31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正式推荐对高危人群进行肺癌筛查。年龄55-80岁、吸烟30年或戒烟在15年以内的人群应该进行肺癌筛查。

 

龙浩教授表示,虽然我国没有对肺癌筛查的人群制定严格的标准,但是5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还是应该每半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对于有家族病史,或者工作、生活环境污染严重,经常接触油烟、有害化学气体粉尘的高危人群,建议从40岁就要做胸部低剂量螺旋CT,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

 

很多人会担心辐射对身体的影响,半年一次的检查会不会太过频繁?龙浩教授解释道,低剂量螺旋CT是专门用于肺癌的早期筛查,辐射剂量小,甚至比大理石的辐射还要小,对身体健康不会造成影响。尤其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利大于弊!

 

此外,龙浩教授建议,甚至可以将初次肺癌筛查年龄应提前至30岁。目前CT检查可以发现非常早期的肺癌及肺部小结节。如果在初次筛查中没有发现任何需要进一步处理的病变,那这次筛查可以管5-10年。

 

肺癌治疗很可能会开启新时代

 

龙浩教授表示,近二十年来,肺癌治疗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后的10-20年,肺癌治疗很可能会开启新时代,从依赖外科手术治疗,转变到药物治疗。

 

首先是2003年靶向治疗药物面世,让许多晚期患者通过靶向药物就能够实现带癌长期生存。之后是免疫治疗到来。2015年,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因患黑色素瘤,并转移到肝脏、脑部,三个月后宣告经过免疫治疗,已经临床"治愈”了。

 

龙浩表示:“肿瘤外科医生更应该重视如何提升患者生存质量,让患者长期生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手术量。未来肿瘤外科医生将以肿瘤全程管理作为发展方向。”


“未来通过精准治疗,预计可能会有2/3的病人不需要手术,只是通过免疫化疗。或者其他免疫联合治疗就足够了。”龙浩教授表示,“这是今后探索的方向。”他甚至预测,可能现在肺癌的治疗模式,会跟肺结核的治疗模式发展一样,从手术治疗为主逐步转变为只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即可。

 


 

【龙浩教授】

专家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周四上午

 

【学术任职】

中山大学肺癌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首席专家,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癌首席专家,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医学科学家,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科副主任,吴阶平基金会模拟医学部胸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转化医学联盟胸部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Thoracic Cancer’常务编委,中国肺癌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医师协会胸科医师分会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参考资料】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订阅号《世界肺癌日:一起关注如何发现早期肺癌》

广东卫生在线《肺癌治疗不再依赖手术!药物消灭肿瘤细胞不是“奢望”》

 

·END · 

 

本文由三早网根据整理。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三早网 的愿景与使命,是把“早筛 早诊 早治”的理念与产品,带给每个人、每个家庭,构建抵抗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健康世界。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