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万德森教授:如何驾驭结直肠癌、阻断上升趋势
【摘要】11月4日,结直肠癌领域德高望重的前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万德森教授出席“2021首届癌症精准早筛论坛”,以《我国结直肠癌流行趋势及对策》为题的学术报告,基于国内外权威研究项目的详尽数据,分析了结直肠癌数十年来的发病特点,并且,从战略思想和对策方面,给出了驾驭结直肠癌、阻断上升趋势的解决思路(本文整理自万德森教授演讲,未经本人审核)。
【专家介绍—万德森教授】
职务:主任导师、结直肠癌资深首席专家(曾任中山医科大学肿瘤中心主任、兼肿瘤医院院长、肿瘤研究所所长)
万德森教授是肠癌早筛领域的旗帜性人物。早在1995年前后,即已开展社区肿瘤筛查工作,一直持续至今,也是中国第一部社区医生进行肿瘤筛查培训的教材《社区肿瘤学》主编。
早年间,万德森教授承担过国家级社区肠癌筛查项目。2015年,广州市开始面向部分居民开展免费肠癌筛查,万德森教授团队也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1990年,全球结直肠癌发病数为57万,而到2018年增加至180万。2018年,全球癌症发病中结直肠癌约占10%,列第三位;死亡约占9%,列第二位。
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结直肠癌发病数年均增加3.3%,死亡数年均增加1.3%。本世纪2000年到2018年进一步“提速”,发病数年均增加5%;死亡数年均增加4.1%。
原来的低发区,如非洲、亚洲等渐趋高发。原来高发区中的英国继续高发,只有美国有明显下降。部分国家的发病率相差几倍到几十倍。如男性的发病率,在印度只有4.1/10万,捷克则高达59.1/10万。
此外,结直肠癌在男性中更多于女性,男女比大约为1.2:1。但是,女性群体增速也较快。另一个演化特点,则是发病部位右移,右侧结肠癌比例增加。
目前,中国结直肠癌发病数占全球24.3%,死亡数占22.9%,均列第一位。平均每天发生结直肠癌1003例。
我国结直肠癌的流行趋势,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东南沿海,特别是江浙一带更为高发。以2014年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地域分布数据显示:
东部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0.76/10万和15.26/10万;
西部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5.17/10万和12.39/10万。
城市发病率整体高于农村,特别是大城市更为厉害。在1988-1992年和1998至2002年这两个时间段,北京、上海、广州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年均增加5%。
从部位结构的变化来看,至今直肠癌仍占半数以上。但是,在80年代,直肠癌占72%,2005年只占到56%,从三分之二下降到一半。
一是饮食因素。比如不良的生活习惯,高动物蛋白,高脂肪、高能量、低纤维。
二是遗传因素。估计有20%至30%的结直肠癌患者中,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约占4%-13%。
三是疾病因素。比如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瘤等癌前病变,均可能引起结直肠癌。
四是不良生活习惯。比如缺乏运动、酗酒、吸烟,有证据表明,经常运动可减少大肠癌发生的危险性,而久坐不动者大肠癌发生几率会升高。
谈及阻断发病上升趋势,万德森教授认为最核心的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三早“的关键则“筛查”。
为什么要推动大肠癌筛查,因为这个癌种符合WHO提出的相关原则:
美国SEER发表的一组CRC资料(1973年至1999年)显示,美国老年人发病率下降源于筛查,而青年人上升因为没有筛查,因此,应该积极探索经济、有效、方便的筛查方法。
美国国立癌症中心 (NCI)研究认为,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双降,筛查贡献50%以上;生活习惯改善有较大贡献,而治疗进步的贡献仅占11%。
耶鲁大学癌症预后、公共政策和有效性研究(COPPER)中心报告显示,美国在1976-2009年的30余年间,结直肠癌筛查预防了50万例癌症发生。
在迈向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中间,国家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诸多重要讲话、重要政策规划,均提及癌症的攻关。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推进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着力解决民生痛点。
与此同时,国内医学界也发布了多项关于癌症早筛早诊早治的共识与指南。最权威一条,即是“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国内直肠癌第一次人群筛查(1977年到1980年)是在浙江海宁县,筛查了24万人,发现51例直肠癌、4076例肠息肉,随访了20年,促进结直肠癌明显下降。
第二次是在嘉善(1989年到1990年),筛查7万多人,发现4299人高危个体、41例结直肠癌、438例肠息肉。
天津市的大肠癌筛查(第一年)的总人数达到148.5万,总投入2355万元,人均15.8元。筛检出大肠癌 488例、息肉9752例、进展期腺瘤1200例、非进展期腺瘤6500例。
广州市大肠癌筛查(2015年2017年)全市初筛(问卷)37万多人,发现异常7595例,恶性肿瘤391例,检出率5.23%,其中早期146例,占比36.8。
1940年8月出生,结直肠癌资深首席专家,结直肠科主任导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六年制),每周三上午出诊。
主攻胃肠肿瘤外科,特长是肠道肿瘤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的研究,包括结肠癌、直肠癌、胃肠道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以及肠癌肝转移
1965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六年制),留校肿瘤医院从事医教研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1989年底获WHO奖学金赴美国专修胃肠肿瘤基础理论和临床诊治,1991年按期回国后承担国家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省部委课题七项
1991年—1993年任中山医科大学肿瘤中心副主任兼肿瘤医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1993年—1997年任中山医科大学肿瘤中心主任、兼肿瘤医院院长、肿瘤研究所所长
·END ·
本文由三早网整理。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三早网 的愿景与使命,是把“早筛 早诊 早治”的理念与产品,带给每个人、每个家庭,构建抵抗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健康世界。
-
广东省人民医院陈纪言教授:让民众主动健康管理、预防疾病是未来最重要工作
陈纪言教授是我国最早掌握PCI技术的专家之一,是全国冠脉慢性闭塞病变领域著名的技术权威,曾在全国开展首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行慢性闭室冠脉介入治疗。陈纪言教授表示,医疗专家在拥有高超的治病本领的同时,还要做好面向公众的科普知识推广工作,让民众掌握主动参与健康管理、预防疾病,是未来最为重要的工作。
넶114 2022-01-29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傅剑华教授:每年新诊断食管癌1000多例,70%是晚期
食管癌早期筛查和检测,对于提高生存率非常关键。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单纯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仅为20.64%-34.00%。
넶314 2022-01-27 -
广东省人民医院沙卫红教授:心血管病风险因素影响结直肠癌发病率!
沙卫红教授的研究提示,肥胖、糖尿病、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可能也是结直肠癌的治病因素,对于有相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应注意加强对结直肠癌的筛查。
넶139 2022-01-26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敏山教授:建议肝癌高危人群半年一筛,其他人群每年一筛
肝癌高居我国癌症发病率第5位,死亡率第2位。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主任委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主任、肝癌单病种首席专家陈敏山教授特别提醒,早期肝癌5年生存率可高达60%-70%,因此一定要注意早诊早治,建议高危人群半年一筛,其他人群每年一筛。
넶201 2022-01-26 -
南医三院胡兆霆主任:健康体检进入“新概念、新服务”的新阶段
2022年1月,三早网专访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胡兆霆主任,从心血管专家到健康管理专家,他对专科医生与健管医生间的隔阂有着真切的亲身体会,而尖锐的体检无用论、卫生经济学适用场景、癌症早筛等,也是其正视和深思的“健康体检新概念、新服务”体系下的关键问题。
넶225 2022-01-25 -
深圳市人民医院吴伟晴主任:深耕肿瘤预防与风险梯度管理
吴伟晴主任领导下的深圳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业务规模、创新服务模式的探索,均堪称业内标杆。在肿瘤的早期筛查、风险梯度管理方面,也颇具特色,每周二上午,是吴伟晴主任在早癌筛查中心的固定出诊时间。
넶134 2021-12-30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冉炜教授:智慧健康管理荷尖初露,突破口在哪里?
2021年11月6日,第七届健康管理高峰论坛暨第三届慢性病管理大会在广州召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冉炜教授发表《健康管理的学科内涵与慢病管理技术新进展》的主旨演讲,重点分享了癌症早筛早诊、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监测与干预新技术,本文摘录自演讲内容。
넶209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