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万德森教授:如何驾驭结直肠癌、阻断上升趋势


 

【摘要】11月4日,结直肠癌领域德高望重的前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万德森教授出席“2021首届癌症精准早筛论坛”,以《我国结直肠癌流行趋势及对策》为题的学术报告,基于国内外权威研究项目的详尽数据,分析了结直肠癌数十年来的发病特点,并且,从战略思想和对策方面,给出了驾驭结直肠癌、阻断上升趋势的解决思路(本文整理自万德森教授演讲,未经本人审核)。

 


 

【专家介绍—万德森教授】

万德森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职务:主任导师、结直肠癌资深首席专家(曾任中山医科大学肿瘤中心主任、兼肿瘤医院院长、肿瘤研究所所长)

 

专业特长:从事肿瘤外科近50年,特长是肠道肿瘤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结肠癌、直肠癌、胃肠道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以及肠癌肝转移。致力于肠造口康复治疗和社区肿瘤的防治研究工作,提高了广大肠造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信心,为我国进一步开展社区医疗保健并作出重大贡献。

 

万德森教授是肠癌早筛领域的旗帜性人物。早在1995年前后,即已开展社区肿瘤筛查工作,一直持续至今,也是中国第一部社区医生进行肿瘤筛查培训的教材《社区肿瘤学》主编。 

 

早年间,万德森教授承担过国家级社区肠癌筛查项目。2015年,广州市开始面向部分居民开展免费肠癌筛查,万德森教授团队也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全球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一直飙升

 

1990年,全球结直肠癌发病数为57万,而到2018年增加至180万。2018年,全球癌症发病中结直肠癌约占10%,列第三位;死亡约占9%,列第二位。

 

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结直肠癌发病数年均增加3.3%,死亡数年均增加1.3%。本世纪2000年到2018年进一步“提速”,发病数年均增加5%;死亡数年均增加4.1%。

 

原来的低发区,如非洲、亚洲等渐趋高发。原来高发区中的英国继续高发,只有美国有明显下降。部分国家的发病率相差几倍到几十倍。如男性的发病率,在印度只有4.1/10万,捷克则高达59.1/10万。

 

此外,结直肠癌在男性中更多于女性,男女比大约为1.2:1。但是,女性群体增速也较快。另一个演化特点,则是发病部位右移,右侧结肠癌比例增加。

 

中国结直肠癌发病与死亡率节节上升

 

由低发趋势走向高发,发病与死亡节节上升。万德森教授对中国结直肠癌的流行趋势作出如此总结。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17.5万,死亡数9.9万。2015年,这两项数据分别变为38.8万和18.7万;

 

目前,中国结直肠癌发病数占全球24.3%,死亡数占22.9%,均列第一位。平均每天发生结直肠癌1003例。

 

我国结直肠癌的流行趋势,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东南沿海,特别是江浙一带更为高发。以2014年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地域分布数据显示:

东部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0.76/10万和15.26/10万;

西部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5.17/10万和12.39/10万。

 

城市发病率整体高于农村,特别是大城市更为厉害。在1988-1992年和1998至2002年这两个时间段,北京、上海、广州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年均增加5%。

 

中国结直肠癌发病年龄,一直比欧美国家提前12-18年,但近年有老年化趋向。80年代平均发病年龄56.83岁,90年代为59.66岁。天津(1981年至2000年)中位年龄为64岁,广州(2000年至2002年)中位发病年龄:结肠癌为66岁,直肠癌为65岁。

 

从部位结构的变化来看,至今直肠癌仍占半数以上。但是,在80年代,直肠癌占72%,2005年只占到56%,从三分之二下降到一半。

 

结直肠癌危险因素

 

在演讲中,万德森教授总结了结直肠癌五大危险因素。

一是饮食因素。比如不良的生活习惯,高动物蛋白,高脂肪、高能量、低纤维。

 

二是遗传因素。估计有20%至30%的结直肠癌患者中,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约占4%-13%。

 

三是疾病因素。比如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瘤等癌前病变,均可能引起结直肠癌。

 

四是不良生活习惯。比如缺乏运动、酗酒、吸烟,有证据表明,经常运动可减少大肠癌发生的危险性,而久坐不动者大肠癌发生几率会升高。

 

五是超重和肥胖的问题。早年瑞士相关研究报告显示,33%的癌症病例发生在肥胖人群体中。2001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会议报告,肥胖、缺乏锻炼与1/3的结直肠癌密切相关。2014年芬兰学者报告称,结直肠癌与BMI增高呈线性相关。

 

如何才能真正阻断上升趋势

 

从发病率和死亡来看,结直肠癌带来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谈及如何阻断这一高发趋势,万德森教授一方面强调控制结直肠癌的战略思想,诸如提高认识,确立结直肠癌能防能治的观点,并且也要确立预防为主的观点,也希望政府领导重视,立足社区,动员全社会参与阻断结直肠癌的发病上升趋势。

 

具体对策方面,万德森教授强调,要加强防癌健康教育,合理安排饮食(均衡饮食),积极治疗癌变病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溃疡性结肠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戒烟控酒、锻炼身体、控制体重、防止肥胖;大力推行定期筛查,以实现早诊早治,最后,他建议建立结直肠癌病例登记随访中心,加强监测和信息交流。

 

为什么大肠癌适合筛查

 

谈及阻断发病上升趋势,万德森教授认为最核心的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三早“的关键则“筛查”。

 

为什么要推动大肠癌筛查,因为这个癌种符合WHO提出的相关原则: 

l  高发、流行,影响公众健康

l  自然病史长,有可检测的癌前期

l   有安全有效的筛检方法和治疗手段

l   筛查、诊断、治疗的成本合理

 

美国SEER发表的一组CRC资料(1973年至1999年)显示,美国老年人发病率下降源于筛查,而青年人上升因为没有筛查,因此,应该积极探索经济、有效、方便的筛查方法。

 

上文我们提及,美国是少有的结直肠癌发病率从高发转向低发的国家,而其经验证明,大肠癌筛查能挽救生命。一是发病率下降,30年来下降40%,2004到2014每年下降3%;二是死亡率下降,1974年至2004年,死亡率下降51%。

 

美国国立癌症中心 (NCI)研究认为,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双降,筛查贡献50%以上;生活习惯改善有较大贡献,而治疗进步的贡献仅占11%。

 

耶鲁大学癌症预后、公共政策和有效性研究(COPPER)中心报告显示,美国在1976-2009年的30余年间,结直肠癌筛查预防了50万例癌症发生。

 

必须强调筛查的价值

 

在迈向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中间,国家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诸多重要讲话、重要政策规划,均提及癌症的攻关。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推进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着力解决民生痛点。

 

与此同时,国内医学界也发布了多项关于癌症早筛早诊早治的共识与指南。最权威一条,即是“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万德森教授也着重介绍我国重要的结直肠癌人群筛查项目。

 

国内直肠癌第一次人群筛查(1977年到1980年)是在浙江海宁县,筛查了24万人,发现51例直肠癌、4076例肠息肉,随访了20年,促进结直肠癌明显下降。

 

第二次是在嘉善(1989年到1990年),筛查7万多人,发现4299人高危个体、41例结直肠癌、438例肠息肉。

 

天津市的大肠癌筛查(第一年)的总人数达到148.5万,总投入2355万元,人均15.8元。筛检出大肠癌 488例、息肉9752例、进展期腺瘤1200例、非进展期腺瘤6500例。

 

上海市大肠癌筛查(第一轮第1年),到2014年12底,共初筛 178万,发现高危人数 34万例,初筛阳性率 18.4%,接受肠镜检查 9.3万。共检出大肠癌 2103例,检出率 189/10万,其中早期占比48%,检出大肠息肉18000例,检出率2003/10万。

 

广州市大肠癌筛查(2015年2017年)全市初筛(问卷)37万多人,发现异常7595例,恶性肿瘤391例,检出率5.23%,其中早期146例,占比36.8。

 


 

【万德森教授】

1940年8月出生,结直肠癌资深首席专家,结直肠科主任导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六年制),每周三上午出诊。

 

主攻学科及特长

主攻胃肠肿瘤外科,特长是肠道肿瘤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的研究,包括结肠癌、直肠癌、胃肠道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以及肠癌肝转移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65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六年制),留校肿瘤医院从事医教研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1989年底获WHO奖学金赴美国专修胃肠肿瘤基础理论和临床诊治,1991年按期回国后承担国家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省部委课题七项

1991年晋升教授,1997年任博士导师

1991年—1993年任中山医科大学肿瘤中心副主任兼肿瘤医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1993年—1997年任中山医科大学肿瘤中心主任、兼肿瘤医院院长、肿瘤研究所所长

1993年—2006年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腹科主任

2006年至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腹科、结直肠科主任导师

 

·END · 

本文由三早网整理。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三早网 的愿景与使命,是把“早筛 早诊 早治”的理念与产品,带给每个人、每个家庭,构建抵抗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健康世界。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