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泰斗罗征祥教授:为何医院缺少早期病人?有些病人晚来20年

 

 

【摘要】2021年11月28日,广东省心血管医学领域首个慈善基金——广东省慈善总会罗征祥心血管基金在广州正式成立。罗征祥教授说:“我用一生去践行为国为民的承诺,人生无悔、亦无憾。”当天,钟南山院士亦发来亲笔题字的贺词:“耄耋之年献爱心,征祥恩师建基金,心脏病患喜讯来,仁爱施济如至亲。”

 

 

罗征祥教授系著名心胸血管外科专家,我国心胸血管外科奠基人之一。2018年6月,笔者曾有幸聆听其关于推动心血管防治的深刻思考与教诲,现再次摘录转发。

 

 

 

 

人物简介
 

罗征祥,著名心胸血管外科专家,我国心胸血管外科奠基人之一。

率先在国内开展人工心脏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小儿心脏瓣膜置换等手术。

在人工心脏瓣膜研制、左心辅助装置、人工心肺机研制等生物医学工程方面有多项发明创造。中国胸心血管外科奠基人之一。

带领研究团队从追赶到超越,使心研所成为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心血管诊疗与研究中心。

 

古罗马伟大作家、演说家、政治家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的著作《论老年》:赞美老年人的美德,批评年轻人的愚蠢,认为智力的价值远远高于体力——充满对老年生活的歌颂。

 

西塞罗谈及特洛伊战争时,认为阿伽门农“从来不曾指望再拥有十个像埃阿斯那么孔武有力的猛将,而是希望能够再得到十个像内斯特那么聪明睿智的谋士”。

 

从医68年,历任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心研所所长的罗征祥教授,刚刚庆贺95岁生日,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精神矍铄。对于理想与挑战并存的医疗创新领域而言,罗征祥教授就是一位极为难得的充满情怀与智慧的行尊长者。

 

医疗创新太浅
 

 

“心电图有多大作用?已经完全落后、作用有限了。现在好多人从出现心血管疾病到看医生,都已经晚了十几、二十几年。我们做工作要做在前面,这很难做,一旦这条路打开,价值就很大。” 罗征祥教授在访谈伊始,即语惊四座。

 

罗征祥教授认为,做事情要做得突出,一定要跟别人不同:别人不能够做的你能做。比如说,讲到心血管防护,一般都是说不要过劳、不要嗜酒、不要抽烟啊等等,这些大家都清楚。需要深入研究的是在没有发病以前,就要预防,要知道是什么毛病。比如医院心肺功能检查,就能够检测到,现在是金标准。

 

“一个人发病了,还是拼命工作,成功人士离不开那个江湖的,很多人跟着他。但是,这些跟着干的人必须要追着他去做检查。一发现问题,就要对他进行跟踪、随诊、建立档案,定期、主动地去做规范检查,有问题马上就去心研所。”罗征祥教授如此说道。

 

但是,心研所的问题,在于来的病人绝大部分都是晚期的,缺少早期病人,都是治疗为主,预防很难做到。

 

心脏外科专家:发现自己患上心脏病之后
 

 

罗征祥教授一边回忆、一边强调:“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方面,我们曾经做得不错,好多在没有发病时就开始干预,那个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懂得这个道理了,后来又变成以治疗为主。现在重提这个事情很重要,要抓住这个工作。” 

 

如今,年逾九旬的罗征祥教授,身体状态非常之好。但是,谁能想象:其实在四十几岁时,他就发现自己有心脏病了。

 

“病人有病才找你,保什么健呢?我自己知道我自己的身体,我有亲身体会。我四十几岁时发现心脏病,其实已经晚了。做完一台手术以后,一量血压,一百九,但是,我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注意预防,养到现在。”罗征祥教授如此说道。

 

那么,一位心血管外科专家,怎么来给自己做保健呢?

 

首先,他把这方面的书都看了,他说外科医生转内科很容易。懂得生理、病理、解剖就很容易了,差个药物,就看药理学,看看说明书就可以。

 

当时,罗征祥教授曾经严重到手都会发抖的程度,但是,手发抖的话,做心脏外科这行是不行的。而且,他认为仅仅找医生开点药降血压是没用的。

 

后来,他自己用药控制血压,也就在那时,罗征祥教授发现“微循环”很重要。

 

黑质多巴胺、“吹水”与长寿
 

 

中医学院的邓铁涛教授,一百零三岁,别人问他为什么能这么长寿,他不知道微循环,他说我‘吹水’(闲谈),‘吹水’就是开放微循环。就是找老朋友喝茶、谈话,促进身体增加分泌黑质多巴胺,黑质多巴胺没有外源性的,只有内源性的。”罗征祥教授如此解析国医大师的养生秘诀。

 

微循环和黑质多巴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都极为陌生。

 

事实上,曾经在几十年前,中国的微循环研究,在全世界都搞得很出名,但因文革中断二十多年,而罗征祥教授一直对此保持关注,他说近来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的张运院士,就在研究通过机器怎么来诊断微循环。

 

微循环是相对于大血液循环系统而言的,指末梢动脉与末梢静脉,微血管之间的血液循环,连接动脉系统与静脉系统之间的桥梁,是整个血液循环中最基本的结构和终端,是血液和组织间进行物质代谢交换的最小功能单位。

上段内容引自《再不处理微循环,如何拯救危重症!》,作者:管军,上海长征医院急救科。文章认为:危重症患者尤其是脓毒症患者常常会出现微循环的改变,而微循环功能障碍与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微循环与大循环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即使大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正常范围之内,微循环也有可能已经处于异常状态。

 

“微循环如果不开放,脏器就没有血液供应,微循环长度有地球几周(编者注:微循环中的毛细血管长达9~13万公里,能绕地球两周半)。脏器的血液供应像一张网,大循环没有用,去不了那些地方,等于田地里河流不通,小水沟没水,田地也就没有用了。” 罗征祥教授形象地打着比喻。

 

中医其实懂得微循环,比方说看一个人气色好不好,就是微循环。把脉、观看气色、精神好不好,就是微循环。但是,这还比较初浅,真正的科学应该用机器对微循环进行诊断。

 

谈及心脏病发作时的通导管介入治疗、搭桥这些手术,罗征祥教授直言这是心血管临床医生要去做的,年轻医生去做。做心脑血管疾病的保健服务,就要提前发现它,特别是在没有发病之前,并进行干预。

 

微循环比血压还重要
 

 

罗征祥教授表示:“我们老一辈总是希望你们能够做得最好,很成功。在全国领先,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要做得更深一点。微循环比血压还重要,开放微循环就产生黑色多巴胺,黑色多巴胺给神经细胞提供营养,人就会聪明、长寿。所以,现在我们要搞保健服务,就应该深入地研究这个领域和方向。”

 

比如:应该组个团队专门研究微循环,黑色多巴胺是怎么生成?黑质多巴胺是维持大脑神经细胞最重要的物质,没有外源性,是内源性的。

 

邓铁涛教授提出来“吹水”,“吹水”是一个产生方法。对于罗征祥教授自己而言,他认为他在打网球时产生黑质多巴胺,产生胺多酚,身体一活动,自己有感觉,胺多酚是快乐因素,在身体里面产生快感,有快感就说明微循环打开了。

 

罗征祥教授说,李培雄(省医心血管专家)跟他打球,天天打,早晨第一个过去,问他为什么这么用功,他说你不知道:

我几十年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以前我治疗高血压病人,就是叫他吃药,但现在早晨我们来到运动场,不管怎么样玩了一个钟头,活动一下,我就觉得整个血压都平稳了,不需要再吃药了。

 

其实在罗征祥教授看来,李培雄不知道是运动就开放了他的微循环,而且血压也降下来了。

 

“河流都疏通了,水慢慢流进去。现在人的寿命,我觉得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是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问题。所以,将来我们的保健工作,需要提高科学性,现在的保健,在我眼中看来就是太普通,不知道什么科学道理。很重要的就是,开放微循环,就有很多道理在里面。你看张运院士讲微循环,我都很用功听的。” 罗征祥如此说道。

 

 
附:问答实录
 

 

问:您是著名的心血管外科专家,您在手术台时的最深感受是什么?

 

罗征祥教授:心血管外科我认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外科。老实说,整个外科我从头到尾都做过。后来为什么选择了心血管外科呢?我认为它是最复杂的,要有手术的技术,同时还要有很深厚的医学基础,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心外科医生。

 

一旦你成为了心外科医生,你就有一个责任感,上了手术台后,病人的生命,就交给你负责了。你手术做得好,病人就有希望;如果做不好,病人就会离世。

 

所以,外科医生我们有一种感受,有一种责任感。这个责任感,有时候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因为病人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上,非常珍贵。同时,我们作为心外科医生,成功做完一台手术的时候,觉得非常快乐,这种快乐没有办法形容。因为救了一条生命,这种快乐是用金钱无法形容的。

 

问:您如今不在临床一线,还会从哪些角度关注心脑血管领域的发展趋势?

 

罗征祥教授:心脑血管需要保健,保健就是要提前发现,很早地去发现,不要等到有病的时候去了医院才发现。在医院门诊部才发现,这有什么意思呢?都已经是晚期了。

 

我们现在看的病人,不是开玩笑,真的迟了有二三十年。如果二三十年前发现了,及早治疗不就没有事了?

 

所以,我在这个领域做了这么久,我觉得我们现在还没有解决病人的问题,就是因为保健的问题没有解决。病人来到医院做手术的时候已经太迟了。保健工作非常重要,有时候比治疗工作还要重要。

 

问: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您最想说的是什么?

 

罗征祥教授:我想说,千万不要等自己的病到了很严重的时候,很痛苦的时候才来找医生。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做心脑血管的检查。看看自己这个“机器”有什么毛病,将来就好保养。就好像是开车,最清楚车辆好坏的是司机。你自己就是司机。你只有清楚了,才可以开车开得久些。保养得好就好,保养得不好就会坏。

 

问:对于医院、心脑血管医生,您有什么建议?

 

罗征祥教授:医院现在只是在做治疗的工作,把预防这块放松了,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并且,我们大多数医院都是在城市,但是,实际上,心脑血管病绝大多数是在农村发病,不在城市。

 

比如:先天性心脏病,农村就比城市要多。我们的调查发现,高血压病农村与城市的患者发病率差不多,先天性心脏病则农村要比城市多。所以,一定要注意农村的工作。

 

对于心脑血管医生,希望医生不要自满。因为我们现在还有太多工作没有做,医生对于心脑血管病病人的健康,只能帮到一点点、一部分,后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医生只有在患者有病的时候才能帮到他,但是他未病发时,你无法帮他。将来的医生,如果能让病人不要来那么多次医院,就很成功了。

 

问:在您看来,心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和健康管理师能否更深度的合作,为病人提供创新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罗征祥教授:应该要有更深度的合作,就像我刚刚说的,预防、保健、医疗,三方面应该结合起来,一条龙服务,不能够分开。

 

现在我们全部都分开了,好像治疗的医生很了不起。

 

其实不是的,病人的健康,医生只是在最后做一个收尾的工作。现在医生根本就没有保护病人的健康,并没有百分之百帮到病人。

 

我做医疗做了几十年,到现在晚年,就觉得我们工作做得很不够。虽然在拼命地干活、工作,救了很多病人,但还是很不够,没有真正满足群众的需要。

 

要有一个组织者把预防、保健、医疗三方面结合起来,单靠医疗是很难的,医疗没有这个能力,一定要上面来进行。要有一个机构,当然组织领导机构很重要,下面也有人懂得这个工作、理解这个工作、认识这个工作。有这样的人才行。

 

现在,比如搞保健,实际上医院完全是可以结合起来的,和调查、流行病学结合,但实际上,现在全部分开。当年,我们研究所全部是结合一起的,现在都是分开的,医疗很了不起的样子。没办法,病人不找医生怎么办?来到医院的患者都是晚期。但是,医疗解决不了人民的健康。

 

问:您如何看待心脑血管疾病全社会预防体系的建立?如何降低、甚至避免心梗、卒中等重大疾病的发生?

 

罗征祥教授:要有一个机构,这个机构要横向和医院机构、流行病学机构相结合。不要单独谈保健,因为这些都是有关系的。结合之后,互相沟通,怎么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为心血管病的防治做到最好。

 

比如,刚刚我讲的很多东西,都是心血管防治的方法。比如“微循环”,很多工作还没做。现在诊断的设备都还不够,怎么做得好防的工作呢?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另一方面我们要普及。

 

但是,横向要怎么结合、沟通,不能各自为政,横向联合最重要。

 

医联体和我现在讲的机构不一样,医联体完全只是为了治疗,方便病人的治疗。它没有预防、保健。我们要做的应该比医联体要更高级、更深入。

 

相当于美国的NIH(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权利很大,可以指导临床机构。美国的临床就要听NIH的,我们现在中国没有这样子的机构,现在中国的机构都是反过来听临床的。

 

但是,我们以前那个年代有,中国改革开放后这些东西就散了。我们可以看看NIH是怎么样的,美国NIH是国家的一个参谋机构、科研机构,有预防的机构,有流行病学的机构,NIH是领导医院的机构。

 

这个机构国家要重点扶持,我们现在国家是没有这个机构的,我们政府做的是如何分级治疗,方便群众治疗。我们现在国家搞的医疗,实际上来讲是很低级的,高级的还未开始做,与NIH比相差太远。

 

我们需要向NIH学习,应该是我们国家保健的一个典范。以前,我们心研所与NIH关系很密切,很多优秀的医生去了NIH。我们培养的人才,NIH把他们大量吸引了过去,有几十个。

 

他们需要人才去做科学实验、流行病学研究,而我们中国人读书厉害,精英都被吸引了过去,这些精英都在NIH做到很高级,几十人在外面开一间医院都可以了。

 

现在什么都讲临床,大家对保健工作都好像是可有可无一样。国家的病人太多,因为以前医疗没有这么好,所以积累了很多病人,现在要用医疗补回来,也是没有办法的,现在很被动。

 

这个事情需要国家推动,国家要成立一个研究院,有得力的专家,以前我们中国有几个专家是很得力的,不过可惜现在都不在了,他们真的是可以统领。

 

现在中国没有这样的专家了,现在的专家都是比较局部的,只能做一些局部的工作,不能统领全国。

 

就好像我们以前有一位吴英恺教授(中国胸心血管外科和心血管病流行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北京安贞医院院长),他是外科医生,他到了后期主力搞流行病学。他就是和我一样,到了后期认为流行病学重要,从外科医生转到了流行病学。就像我现在,慢慢觉得,好像做外科医生没有很大作用,但是流行病学最重要。

 

问:能否请您分享一些个人健康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秘诀?

 

罗征祥教授:健康管理我是这样觉得的,60岁以前靠医生,60岁以后靠自己。因为经过了60年,你知道自己的身体有什么毛病,身体的弱点、优点在哪里,自己很清楚。你要看着自己的身体情况,来过你的生活。60岁以后,不要太相信医生,要相信自己。你比医生还要清楚,因为你的身体已经60年了,就好像你开一部车已经开了60年,你最清楚。

 

你给医生看,他都没有开过你的这部车,他怎么会清楚呢。他虽然有些新知识,但是他不知道你身体的改变。但是60岁以前如果有急病一定要找医生,因为你自己不懂得处理,你还不懂得你的身体情况。

 

但是,60岁以后,你是一定知道的。知道问题在哪里,你就知道应该怎么处理。所以要分两个阶段。

 

现在,很多人一有病就涌向医院,其实应该相信自己,而不是相信医生,医生只是开几粒药给你而已,医生怎么会知道你身体的太多情况呢,机器也不知道,只有你自己才知道。

 

所以说,到了60岁以后,很多疾病不是靠药物的,要靠自身,生活、食物、调养,来保护自己的身体,延长自己寿命。是一个综合性的健康管理。你的知识要很广泛,比如说吃东西、喝汤。

 

很简单,比如我虽然这么大年纪,有一个保姆,但我是自己做饭吃的,不需要保姆。我自己知道我要喝什么汤,保姆是不知道的。保姆跟了我十几年,我都没有让保姆来煲汤。吃什么,我自己去市场买。我知道怎么搭配,我营养够,而保姆不懂得。自己最清楚,好像我上火,我自己会煲汤调理。

 

所以,到了晚年,要相信自己。医学知识现在很多都是道听途说,看了一些宣传、广告,就相信了,这就不对。实际上,好药没有多少种,你懂得用就行。这方面保健中心也是有责任的,宣传没有做好,害了很多人,吃坏了很多人。

 

但是,卖假药的人很赚钱。所以,要靠自己听多些真正的科学的知识,比如中心的讲座等,是真正的科学,而不是靠宣传的那些。

 

另外,自己在各方面增加些知识。经常自己对自己有体会,自己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感受来调节。你平时很好,突然出现不舒服,自己就会清楚,思考我怎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我自己因为是医生,医学上只要知道生理、病理、解剖这三方面知识,就什么都会了。我们以前读医学院这三科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个知识以后,我们看医学的其它科一看就会懂,哪些是真的,哪些信息是假的,一看就知道。

 

要相信自己,因为自己的症状是自己最早发现的,必要的像体检检查一年一次,必要时也要照X光等。相信自己,不能什么都相信医生。自己的感觉是最清楚的。对自己的健康要有信心。

 

有些病人,看检查报告,有的数值高了或者低了0.1,就非常地紧张,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身体有时候有波动是正常的。

 

很多人是被自己吓的,这些道理,部分人知道,部分人不知道,所以要普及。

 

 
基金会简介
 

 

广东省慈善总会罗征祥心血管基金由省医心研所发起、经广东省慈善总会批准成立,为在定点医院治疗的瓣膜病、心脏大血管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等贫困大病患者提供医疗费用资助。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外科首席专家范瑞新主任介绍,中国心血管病发病率持续上升,患者人数达3.3亿。“想让中国强起来,我们要面向农民,关注农民心血管防治问题。”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时,罗征祥发现,我国的心血管病患者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由此提出中国心血管病防治重点应该放在农村的观点。

 

罗征祥教授带领团队,将省医心研所建设成扬名国际的心血管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从医入党60多年,如今的罗征祥,通过参与慈善事业进一步推动我国心血管病防治。

(基金会简介摘编自广东省人民医院公众号)

 

·END · 

本文由三早网整理。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三早网 的愿景与使命,是把“早筛 早诊 早治”的理念与产品,带给每个人、每个家庭,构建抵抗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健康世界。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