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冉炜教授:智慧健康管理荷尖初露,突破口在哪里?
【摘要】2021年11月6日,第七届健康管理高峰论坛暨第三届慢性病管理大会在广州召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冉炜教授发表《健康管理的学科内涵与慢病管理技术新进展》的主旨演讲,重点分享了癌症早筛早诊、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监测与干预新技术,本文摘录自演讲内容。
健康管理需求持续增长
当前,慢性病高发,再叠加新冠疫情威胁,正是健康医学服务快速发展良机。
冉炜教授表示,应以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防治慢性病作为突破口,构建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此外,快速增长的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必须创新医养结合模式。老年和儿童青少年健康管理与保健,将快速兴起。冉炜预测,待80后、90后步入老年时,可能很难有足够的年轻人来照护。
肿瘤难以预防,可力推早筛
众所周知,在全球范围内肿瘤都已构成最为严重的健康威胁,中国发病形势也极为严峻。冉炜教授表示,对于肿瘤而言,健康管理行业最关键地就是要早期干预。然而,即便冉炜教授这样的医学专家,对癌症预防与早筛也有过怀疑的态度。
但是,经过长期研究,与众多肿瘤权威专家深入交流,才明确信念,肿瘤虽然难以预防,但是,早筛早诊早治的路径是值得推广的。
肿瘤之所以难以防,是因为影响肿瘤产生的因素众多,且致癌过程漫长,肿瘤从一个细胞突变到最后形成癌症,8-10年是很正常的。今天的医学技术已经证明,一期肿瘤、原位癌大多是治得好的,关键是早筛早诊。
冉炜教授还表示,诸多保险公司正在推出肿瘤相关的保险,这也将促进有关肿瘤领域的健康管理服务的快速发展。
脑卒中防治迫在眉睫
当天演讲中,冉炜教授也特别介绍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早期监测与干预新技术。
首先,冉炜教授用一系列详尽的数据,强调了预防脑卒中的紧迫性:
发病率高:目前国内每年新发脑卒中350万,每年还有8.7%的增长率;
死亡率高:卒中是我国居民第一死因,每年死亡190万;
致残率高:幸存者700-800万例,70%以上遗留残疾,40%中重度致残;
复发率高:发生过一次小中风者,脑卒中再次发生的机率高达60%;
年轻化趋势:中国人发生卒中平均年龄为63岁至65岁,45岁以下者约占16-25%,而世界发生卒中平均年龄为73-75岁。
数据清晰地表明,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当然,有利因素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已经明确,比如血压、血糖、血脂,因此,如何识别出高危个体成为关键。
冉炜教授介绍了一种脑卒中早期识别手段——劲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这是一种对脑血管功能无创伤的检测手段,可以记录脑血管结构和功能变化的重要指标。
其次,眼底血管是全身血循环的窗口和睛雨表,行眼CT检测预测脑血管病,可以为脑卒中预防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总之,医学体检可提前识别卒中(中风)危险,是高危个体筛查的重要路径,为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条件,能够激发患者主动预防的意愿。而后续的健康管理,在中风预防中更是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医患服务对接以阻止中风的发生。
健康管理的发展契机
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开始进入各行各业,其与健康管理服务的融合,将成为医学服务的重要支撑,也为健康管理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放飞的翅膀。
未来,我国健康管理行业将展示出独特而广泛的发展前景,甚至可以说,健康管理科,将成为医院的核心科室与平台枢纽,成为医院重要的综合性医学学科。通过实施“防大病、管慢病、促健康”的医学服务,可以构建健康管理联合体,通过三级健康医疗机构实现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健康管理人才匮乏
然而,健康管理产业当前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与问题。
比如,健康管理学系统而全面的理论尚未形成,缺乏动态的实践总结,缺乏学科建设、专题理论研究,与此同时,健康管理的业务范围也不甚明确。
很多体检中心规模很大,每天上午忙得跟打仗一样。但是,体检之后,还做了什么?对于健康管理同行来讲,还要多总结健康管理规律,诸多单位职工健康状况一年比一年下降,有必要进行干预和健康管理服务。
冉炜教授也指出,当前健康管理机构仍以单独建设为主,缺乏与基层社区卫生中心和医院相关科室多学科协作联动,无法形成全程覆盖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在产业发展最为关键的人才供给方面,健康管理专业虽进入众多高等院校,但是,并未纳入临床医学教育体系,其所培养的人才,即便是较优秀的那一部分,也很难胜任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的要求。
因此,冉炜教授建议,医学院校可以积极探索,在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研究生、 博士生的教育中,探索健康管理学方向人才的培训。
·END ·
-
广东省人民医院陈纪言教授:让民众主动健康管理、预防疾病是未来最重要工作
陈纪言教授是我国最早掌握PCI技术的专家之一,是全国冠脉慢性闭塞病变领域著名的技术权威,曾在全国开展首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行慢性闭室冠脉介入治疗。陈纪言教授表示,医疗专家在拥有高超的治病本领的同时,还要做好面向公众的科普知识推广工作,让民众掌握主动参与健康管理、预防疾病,是未来最为重要的工作。
넶114 2022-01-29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傅剑华教授:每年新诊断食管癌1000多例,70%是晚期
食管癌早期筛查和检测,对于提高生存率非常关键。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单纯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仅为20.64%-34.00%。
넶314 2022-01-27 -
广东省人民医院沙卫红教授:心血管病风险因素影响结直肠癌发病率!
沙卫红教授的研究提示,肥胖、糖尿病、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可能也是结直肠癌的治病因素,对于有相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应注意加强对结直肠癌的筛查。
넶139 2022-01-26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敏山教授:建议肝癌高危人群半年一筛,其他人群每年一筛
肝癌高居我国癌症发病率第5位,死亡率第2位。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主任委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主任、肝癌单病种首席专家陈敏山教授特别提醒,早期肝癌5年生存率可高达60%-70%,因此一定要注意早诊早治,建议高危人群半年一筛,其他人群每年一筛。
넶201 2022-01-26 -
南医三院胡兆霆主任:健康体检进入“新概念、新服务”的新阶段
2022年1月,三早网专访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胡兆霆主任,从心血管专家到健康管理专家,他对专科医生与健管医生间的隔阂有着真切的亲身体会,而尖锐的体检无用论、卫生经济学适用场景、癌症早筛等,也是其正视和深思的“健康体检新概念、新服务”体系下的关键问题。
넶225 2022-01-25 -
深圳市人民医院吴伟晴主任:深耕肿瘤预防与风险梯度管理
吴伟晴主任领导下的深圳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业务规模、创新服务模式的探索,均堪称业内标杆。在肿瘤的早期筛查、风险梯度管理方面,也颇具特色,每周二上午,是吴伟晴主任在早癌筛查中心的固定出诊时间。
넶134 2021-12-30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冉炜教授:智慧健康管理荷尖初露,突破口在哪里?
2021年11月6日,第七届健康管理高峰论坛暨第三届慢性病管理大会在广州召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冉炜教授发表《健康管理的学科内涵与慢病管理技术新进展》的主旨演讲,重点分享了癌症早筛早诊、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监测与干预新技术,本文摘录自演讲内容。
넶209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