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肺癌研究所20周年纪 | 吴一龙教授团队现场答疑,中国肺癌高峰论坛共识新鲜出炉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肺研所)成立于2003年,2023年迎来了20周年生日。广东省肺癌研究所集医教研为一体,引领着肺癌治疗研究的潮流,在国际肺癌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中国贡献”。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在20周年生日之际,3月3日,《行走星空下——广东省肺癌研究所20周年纪实》新闻发布会上,吴一龙教授及团队专家回答了媒体问题。3月4日,在中国肺癌高峰论坛会议上,吴一龙教授公布最新专家共识。

发布会现场专家合影

 

新闻发布会:吴一龙教授团队答疑解惑

 

新闻发布会伊始,钟文昭教授指出,此刻是肺癌研究所的重要时刻——成立20周年,同时也是吴一龙教授从医40年,我们近期举办的系列活动体现出我们的多学科团队合作精神,包括在内科、外科、放疗科、精准医疗等领域。过去20年里,在吴院长创建的学科理念、创新平台的引领下,我们团队做了很多利于肺癌患者、使肺癌慢病化的工作。

 

吴一龙教授回顾了医学发展史,并指出,在“单病种模式”启发下,在广东省政府的支持下,2003年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成立,至今已有20年,这20年里我们团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我们团队开展的多项临床研究,包括在术后辅助治疗、脑转移、生物标志物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改变了临床实践。

 

杨衿记教授指出,2004年,CTONG团队正式成立,自此开始了培养研究者、开展一些临床研究的历程。历经这20年的发展,点滴积累,肺癌研究所取得了现在的成绩,这是通过不断沉淀、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展而来。

 

钟文昭教授指出,团队中的两个字指“团结”和“队列、梯队”,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各自的角色,性格特点、专业特点等交叉互补才能形成一个团队。吴一龙教授是我们团队的领军人才,并培养第二代、各个学科的专家,现在也致力于培养第三代青年人才。这就形成一个梯队,有延续、有传承、有发展。CTONG团队是肺癌研究所的团队。而团队的含义更为广泛,包括与国内很多顶级医院团队、国际医院的合作。很多临床试验都依赖于这种多中心的合作,团队间的互相支持、互相贡献,才能使肺癌事业往前发展。

 

提及健康中国2030年5年生存率约46%的目标。吴一龙教授指出,十年前我们提出肺癌慢病化的概念,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肺癌的治疗又迈进了一大步,从统计数字来看,如果晚期患者接受规范化的靶向或免疫治疗,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30%。近两年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对于早期患者,我们的目标是治愈,也可以看到,这也在慢慢实现。我们团队开展的关于术后靶向治疗的研究,近期公布最新的5年生存率,远超过了50%。此外,早筛计划出现之后,早期患者占到60%以上。因此,综合来看,46%的目标我们可以实现。吴一龙教授最后强调,晚期肺癌患者要慢病化,早期患者要治愈。

 

关于今年肺癌高峰论坛的主题,吴一龙教授指出,从2004年开始,每届肺癌高峰论坛的主题都聚焦目前争论最热烈、未解决的、有很多争论的话题——对临床实践至关重要。从2004年至今,肺癌高峰论坛达成的专家共识,都推动后续几年肺癌临床研究向前发展,今年会议主题是“少见靶点”,尽管其发生率只有1%,甚至1‰,但这类患者的治疗状况备受争议,如何做更好的研究也是一系列值得探讨的问题。

 

对于助力精准医学的发展。吴一龙教授指出,第一,诊断必须精准;第二,肺癌精准治疗正如切蛋糕,会切得越来越细,目前来讲,约60%患者能找到特有的靶点,针对这些靶点进行治疗即精准医学。通过业内专家达成共识,不论是从诊断还是治疗方面,都将触动整个精准医学向前发展。

 

张绪超教授分享了肺癌靶点的诊断问题,张教授指出,对于常见靶点和少见靶点的检测,都存在共性的问题:尽可能百分之百的准确检测,但很难实现。临床实践中有一些靶点,特别是少见靶点,很容易漏掉,其次是假阴性的问题,未来都是临床的发力点。另外,目前的诊断技术包括测序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但不代表不会再前进,未来一定会有更先进的技术回答目前解决不了的科学问题。

 

关于肺癌的多学科团队的作用和进展,杨学宁教授指出在内科领域的一个重要进展是,晚期患者的生存得到了延长,很多患者有了新希望。随着新型药物的发展,一些患者有机会能接受外科的治疗,从而进一步延长生存。对于部分患者,在出现耐药之前,进行局部治疗,也可以延长疾病进展时间。此外,在外科领域,局限性肺切除术、微创技术等领域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潘燚教授指出,在多学科中,放疗对于多学科融合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对于III期肺癌,从可手术到潜在可手术到不可手术再到晚期肺癌,都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参与。早年,我国III期肺癌的生存和国外差距很大,吴教授敏锐观察到了这点,并在全国率先成立了III期肺癌的多学科门诊,以保证患者能接受最合适的治疗。从近年来我们团队开展的关于III期肺癌术后、术前的相关研究可见:对于不可手术患者,多学科合作提高了部分患者的生存率,而对于另一部分不可手术患者,多学科合作可以将其转变为可手术患者,所以,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最终目的是改善患者生存。

 

根据前不久《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在医学检验领域,提出积极支持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LDT)试点,鼓励开发“整合式”平台技术。吴一龙教授分享了在这种大趋势下,LDT能解决“精准检测”领域的临床相关问题。吴一龙教授指出,新型靶向药物的使用,需要通过国家药监局批准的诊断方法。但近年来,精准治疗发展十分迅速,快到监管部门或者来不及批准相应的检测方法。例如目前肺癌有十几个基因需要检测,未来可能要检测更多,而且肺癌的组织样本较少,目前的诊断现状显然满足不了目前的临床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在美国和欧盟,首次提出要在每个医院建立经权威机构认证的实验室,经过认证后的实验室建立的方法即可用。这一点,中国目前还没有做到,这是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前不久,我们国家出台了一条宽泛的规定,但是到落地实行还有一些阻碍和细节问题需要解决,建立LDT符合国际发展,未来是必经之路。

 

提及今年肺癌高峰论坛的主题,涂海燕教授指出,首先,少见靶点的诊疗是一个创新点,国际上最先进的研究团队也在做该领域的研究,这将是一个潮流。第二,对于少见突变肺癌的研究,其一突变人群发生率很低,其二试验设计很困难。我们团队在吴院长的带领下,开展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相关临床研究,可增加试验药物的普适性,也是在少见靶点领域的创新研究。第三,通过国内多中心和国际中心的合作,能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吴一龙教授总结指出,解决罕见靶点的途径之一是将所有少见靶点聚集在一起,变“少见”为常见,从而解决目前少见靶点临床研究面临的困境。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成立20周年:硕果累累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是广东省人民医院直属机构。吴一龙教授为创始人,第二任所长为张绪超教授,现任所长为钟文昭教授。肺研所在吴一龙教授的创建和带领下,经过二十年的稳步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国内肺癌领域知名的研究所。团队以第一 ( 共同 ) 或通讯作者共发表 SCI 论文 363 篇,吴一龙教授在 2018-2022 年连续 5 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针对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生存期短,并且长期未能得到改善的重大问题,在创建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 (CTONG) 的基础上,以肺癌分子分型为突破口,围绕“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模式能否延长并改善患者生存”开展了系列研究。系列结果被写入中国、美国、欧洲等 15 个国家和地区的 27 个肺癌指南,推动了肺癌精准靶向治疗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得到“国际肺癌研究学会”认可并授予最高奖项“杰出科学奖”和“团队医疗服务奖”,标志着我国肺癌研究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创建肺癌临床个体化诊疗的精准医学体系,使肺癌成为慢性病,部分患者实现治愈 : 建立大容量信息化肿瘤组织标本库,转化医学和临床试验平台;在构建了肺癌系列样本库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肺癌的分子分型体系。创建并优化了一系列分子靶点亚型肺癌的临床个体化标准治疗方案,开展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临床研究和转化性研究,建立并推广晚期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模式、肺癌围术期靶向治疗体系、肺癌中枢系统转移的分子特征及精准治疗体系,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以及广东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广东丁颖科技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建立完备的肺部恶性肿瘤循证医学体系 :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领衔撰写了30余部肺癌诊疗临床指南和共识,为规范化临床诊疗提供重要指导。

 

牵头开展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支持多个肺癌治疗药物获批上市,打破我国肺癌治疗少药可用的局面,大幅度提高了晚期肺癌的长期生存率。在吴一龙教授的开拓性工作推动下,多个肺癌治疗药物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现已成为晚期肺癌患者的基本用药,并大部分被纳入国家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使驱动基因阳性肺癌的5年生存率大大提高。

 

2007年创建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为我国肺癌临床试验的开展、规范和质量提高提供了坚实技术基础和合作平台,在CTONG平台上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改变世界肺癌临床实践的临床研究,如CTONG0806、CTONG1103、CTONG1104、CTONG1509等。

 

2003年在国内首创肺癌单病种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MDT),为患者提供最佳临床诊治策略,该模式成为国内外肿瘤临床诊疗中最广泛采用的模式。借助广东省医学会肺部肿瘤学会和 CTONG 的平台,肺研所主导的广东大会诊 2021 年应势而生。广东大会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每一期的大讨论,吸引了来自全国的同行和患者。2022 年起,广东大会诊华丽转身为中国胸部肿瘤大会诊,走出广东,走向云南、走向四川,每次会诊全程向全国直播,每次线上观看人数超过5万人。2023 年,疫情之后,这朵 MDT 的花朵,将绽放在祖国大地 ......

 

 

第20届中国肺癌高峰论坛共识新鲜出炉

 

  • 共识一对于少见驱动基因的检测,推荐大panel的DNA二代测序作为首选

    ,RNA测序作为补充;测序基因panel至少应包括不少于50个基因的1类变异。

     

  • 共识二:肺癌MDT团队应包括分子肿瘤委员会

    ,其组成包括分子病理学家、

    临床分子生物学专家、遗传学专家、生物信息学专家。

 

  • 共识三:关注肺癌之外癌种的驱动基因研究,挖掘tissue-agnostic的

    可能性。--尤其应关注融合、重排的少(罕)基因

 

  • 共识四:除了BRAF突变或KRAS 和TP53共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之外,其他驱动基因阳性NSCLC难于从一线免疫治疗中获益。

    --携带BRAF突变或KRAS和TP53共突变的NSCLC 患者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中受益最大,而EGFR突变或ALK或ROS1重排通常与较低的肿瘤PD-L1水平

    突变负荷相

 

  • 共识五:鼓励创新临床试验方法以适应少(罕)见靶点的临床研究。

    --推荐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试验方法。

 

  • 共识六:推荐平台试验为基础,推进少(罕)见靶点围术期的研究。

 

自 2004 年创办中国肺癌高峰论坛,至今已举办 19 届,每届论坛始终与时俱进地聚焦中国肺癌治疗领域的热点话题,进行深度探讨、思辨,最后达成共识,指导临床实践。吴一龙教授每年执笔的肺癌高峰论坛共识更是作为我国肺癌领域前沿发展的风向标,为快速推进肺癌前沿概念及学术成果落地做出巨大贡献。

 

本文转自医脉通肿瘤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 

 


 

三早网的愿景与使命:把“早筛 早诊 早治”的理念与产品,带给每个人、每个家庭,构建抵抗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健康世界。

最新